如何看待法称其航母在南海遇山东舰 法国航母的尴尬之旅。法国海军上将的一句“我们做好战斗准备”的宣言,揭示了“戴高乐”号航母穿越南海时的真实处境——在30到40艘中国军舰的注视下,这艘欧洲唯一的核动力航母如芒在背。2025年7月,他在巴黎的闭门论坛上回顾此次经历时,语气中仍带着一丝紧张。
就在五个月前,“戴高乐”号刚进入吕宋海峡,就被中国054A型护卫舰贴身跟随。更让法国人震撼的是,在面积相当于地中海四分之三的海域内,密密麻麻分布着中国海军的大型战舰。当“戴高乐”号与山东舰意外遭遇时,舰桥内的空气几乎凝固——法国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到东方海军的压迫性存在。
法国军官将零冲突归功于法国航母的“强大威慑力”,但这套说辞在数据面前显得无力。“戴高乐”号虽是除美国外全球唯一的核动力航母,但标准排水量仅3.5万吨,满载不过4.25万吨,甚至不及中国076型两栖攻击舰的吨位。其最大航速只有25节,在各国航母中垫底,动力系统故障频发。舰载的24架“阵风”战机号称四代半最强,但“不败金身”早被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打破。与之对峙的山东舰,则刚完成近万架次舰载机起降的里程碑,9天内实现750架次起降,远超法国航母的作战效能。
法国海军上将口中“庞大的力量”,在南海的棋盘上更像是一枚孤子。而中国仅在该区域集结的舰艇数量就超过了法国海军主力舰总数的两倍。这场看似剑拔弩张的相遇,实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结果。早在航母编队出发前,法军太平洋海区司令潘热就与解放军南部战区司令员进行了视频通话。尽管公开声明仅表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航母之行铺设安全垫。
法国的行动轨迹暴露了其谨慎本质。根据“克莱蒙梭-25”任务规划图,戴高乐号刻意绕开南海敏感区域,演习地点全部安排在印尼南部、澳大利亚西北及关岛附近,与九段线保持安全距离。这种“既要秀存在,又怕踩红线”的矛盾心态解释了为何法国最终放弃穿航台湾海峡的计划。
当法国军官描述遭遇山东舰的场景时,他们未必知晓这艘中国国产航母的近期蜕变。央视披露的“近万架次”起降数据背后,是甲板保障中队在40℃高温下连续工作16小时的极限训练,是舰载机放飞后仅需10分钟完成跑道修补的高效协作。山东舰的歼-15战机能在10分钟内抵达500公里外战场,实现“发现即摧毁”。更让法国人难以想象的是中国双航母的协同战力——当辽宁舰与山东舰前出西太演习时,曾多次逼退外军舰机,展示出真正的区域拒止能力。
法国引以为傲的“阵风”舰载机面对歼-15T的重型舰载机优势以及即将服役的歼-35隐身战机,技术代差已难以跨越。法国在南海的“谨慎秀肌肉”更深层受制于紧密的中法经济纽带。中国市场占据法航荷航全球第二大份额,贡献该集团亚太区50%的销售额。当法国航母的舰载机飞行员俯瞰南海时,法国航空的波音777客机正每日往返于北京、上海与巴黎之间,搭载着数以千计的商旅乘客。
这种经济相互依存让法国的挑衅止于象征层面。即便是与美国、日本、菲律宾的联合演习,法国也刻意淡化反华色彩,强调“维护航行自由”而非选边站队。正如法军太平洋司令潘热所言:“法国必须与中国保持对话” —— 这既是战略需要,也是经济利益所迫。
法国航母此次亚太之行暴露了欧洲海军力量的力不从心。跨越三大洲的航行中,“戴高乐”号在红海躲避胡塞武装导弹,在南海被数十艘中国舰艇“围观”,在东海放弃台海穿行计划。与其说是力量展示,不如说是欧洲军事野心的窘迫写真。更深刻的矛盾在于战略定位错位。法国想借航母巡航证明其“印太玩家”地位,但全球海军格局早已重构。当中国以每年下水一支法国海军的造舰速度扩张时,跨越万里来“示威”的法国舰队,在卫星图上看不过是一叶孤舟。
法国海军军官论坛的灯光熄灭时,“戴高乐”号已返回地中海母港。在巴黎的演讲台上,将军们仍在复述“以实力避免冲突”的故事;而在山东舰的飞行甲板上,地勤人员正为第10001架次起降做最后检查。南海的波涛记录着两种海军哲学的相遇:一边是执着于殖民时代荣光的远道而来者,另一边是扎根本土海域的坚定守卫者。当法国人将中国海军的冷静解读为“让其隐形”的让步时,他们或许没意识到——真正的力量从不需要通过撕破脸皮证明。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郑州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免费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